诗与画,宛如 “本同而末异” 的姐妹艺术。邵雍在《诗画吟》中,曾基于 “诗言志”“画存形” 的传统观念阐述道:“画笔善状物,长于运丹青,丹青入巧思,万物无遁形。诗笔善状物,长于运丹诚,丹诚入秀句,万物无遁情。”
图片
大致意思是,诗歌以语言为媒介,擅长抒发情感;绘画以线条色彩为媒介,擅长塑造形象。然而,这并非意味着诗不能描绘出如在眼前般难以呈现的景致,画不能蕴含超出物象之外的不尽之意。
苏轼作为诗文与书画皆精通的全才,对诗画关系的理解自然比常人更为深刻。他在《书摩诘蓝田烟雨图》中简洁而精准地指出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
图片
仅用 “味”、“观” 二字,便将诗歌这一诉诸想象、耐人品味的语言艺术,与绘画这一诉诸视觉、耐人观赏的造型艺术区分开来。不过,他的主旨并非强调诗画的区别,而是着重于诗画的相通之处。故而,他通过称赞王维 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,在我国美学史上首次明确提出诗画结合的观点。
那么,诗画为何既相异又相通呢?苏轼在《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》中提到: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。” 依据苏轼的相关论述,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点:
图片
一主客一致性:凝神静观,心物相契
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,诗画创作皆需从观察事物、获取形象入手。苏轼在《送参寥师》中说:“欲令诗语妙,无厌空且静。静故了群动,空故纳万境。阅世走人间,观身卧云岭。咸酸杂众好,中有至味永!” 在《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》中又言:“与可画竹时,见竹不见人,岂惟不见人,嗒然遗其身。其身与竹化,无穷出清新。庄周世无有,谁知此凝神!”
图片
陆机在《文赋》中,将 “收视反听” 视为深思博采的前提;刘勰在《神思》中,把 “陶钧文思,贵在虚静” 列为 “驭文之首术”。至于 “身与物化”,中外文艺史上不乏生动实例。例如,贺裳在《皱水轩词筌》中记载,唐代画家韩干画马时,人们进入他的书房,见他 “身作马形”;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也自称 “写书时把自己完全忘却,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”,当写到主人公骑马出游时,甚至 “觉得自己就是马,就是风”。
图片
由此可见,文学家、艺术家在庄周所谓 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 的创作过程中,对象人格化与自我对象化是常见现象,正如贺裳所说,这是 “凝思之极,理或然也。作诗文,亦必如此始工”。从审美活动中心物相契的角度来看,苏轼所倡导的 “空静”、“凝神” 与 “身与物化”,不失为观物取象的有效方法。
图片
二个性与共性:穷理尽变,随物赋形
苏轼谈及观物取象,不仅注重移情,还重视悟理。他推崇文同的竹画,存世有《宋文同墨竹图苏轼题》。在阐述文同画竹的经验时,特别强调:处于静态的事物 “皆有常形”,处于动态的事物 “虽无常形,而有常理”。需像文与可那样,通过深入观察、体验,精准把握竹子在 “生”、“死”、“荣”、“茂” 各个时期,以及 “根茎、节叶、牙角、脉缕” 各个细部 “千变万化” 的微妙道理,通晓 “风雪凌厉”、“岸石牵确” 等外物对它的特定影响,如此才能挥洒自如,“各当其处”,创作出 “合于天造,厌(满足)于人意” 的优秀作品。
图片
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,苏轼在诗论、文论、画论中,一再提倡 “因物赋形”。他认为,江河与海是变动不居的典型,其特点是 “不自为形,而因物以赋形,是故千变万化,而有必然之理”。如果画水不考虑水的本性以及时令、气候、地理环境等外物影响,只是一般化地画成 “平远细皱” 或 “波头起伏”,必定会失去个性特征而成为 “死水”,论其品格,“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之间耳”。
图片
相反,像唐代画家孙位那样,“画奔湍巨浪,与山石曲折,随物赋形,尽水之变,号称 '神逸’”,才会生动逼真,堪称 “活水”。
出于同样的理由,他在《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卷》中以 “水” 为喻,赞扬对方的诗赋、杂文 “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,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”;在《自评文》中,他也自豪地说自己 “文如万斛泉源,不择地皆可出,…… 及其与山石曲折,随物赋形,而不可知也。所可知者,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,如是而已矣”。
图片
由此可见,苏轼论及文艺,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,也充分注重客观规定性,认为唯有物理清晰,才能 “文理自然”,随物赋形,方可 “姿态横生”,创作出主观与客观统一、个性与共性统一的艺术形象,达到 “天工与清新” 的标准要求。
三形与神的一致性:搜妙创真,写生传神
“形” 与 “神” 是我国古代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。先秦的《庄子》和西汉的《淮南子》都曾强调 “美” 主要在于 “神” 而非 “形”。
图片
其后,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 “迁想妙得”、“以形写神” 的创作理论,影响尤为深远。不过,他所说的 “神”,指的是画中人物的精神、风采。到了宋代,由于山水画、花鸟画蓬勃发展,许多画家的审美趣味已从佛道、贵族、仕女转向自然景物,特别是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写意画派,喜欢托物寓意、写景抒情,因此他所说的 “神”,不仅指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姿态,还包括作品中动物、植物、无生物的本质特征,甚至兼指作家本人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。
图片
“神” 需借助 “形” 来展现,坚决抵制 “一以意造”、“弃迹以逐妙” 的错误倾向,并批评黄荃 “观物不审”,致使细节失真,出现 “画飞鸟颈足皆展” 的败笔。另一方面,他强调 “形” 有 “神” 才生动,坚决反对空陈形似、谨毛失貌,认为 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;赋诗必此诗,定非知诗人”。
基于形神兼顾、贵在传神的观点,苏轼在诗中称赞道:“弱质困夏永,奇姿苏晓凉。低昂黄金杯,照耀初日光。檀心自成晕,翠叶森有芒。古来写生人,妙绝谁似昌?晨妆与午醉,真态含阴阳。君看此花枝,中有风露香!”
图片
此诗堪称 “边鸾雀写生、赵昌花传神” 的生动注脚,有力地证明 “写生” 与 “传神” 相辅相成,意指唐、宋著名花鸟画家边鸾和赵昌之所以能在艺苑声名远扬、卓然成家,是因为他们所画花鸟形神兼备、栩栩如生,《宋赵昌岁朝图》更是打通古今审美的集大成之作。
图片
例如,赵昌不仅画出翠叶金杯、檀心成晕的黄葵在熹微晨光下楚楚动人的 “弱质”“奇姿”,还巧妙通过花枝重心的偏正以及色彩浓淡、焦湿等艺术处理引发联想,让人在欣赏画作时,仿佛感受到拂花之 “风”、湿花之 “露” 以及隐约之 “香”。
然而,作为文人写意画的倡导者,苏轼对表现作者本人之 “神” 更为重视。因此,他在《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》中,特别赞赏李公麟(伯时)所画 “奋迅不受人间羁” 的天马,认为其体现了作者 “意在万里” 的精神;
图片
在《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》中也坦率承认自己 “枯肠得酒芒角生,肝肺槎牙生竹石”,是以倾吐肝肺之情为目的与特色。难怪米芾《画史》称 “子瞻作枯木,枝干虬屈无端,石皴亦怪怪奇奇无端,如其胸中盘郁也”。画如此,诗亦然。
图片
他在《元祐三年十二月书付过》中,特别称赞林逋咏梅名句 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,认为其充分体现 “诗人写物之功”。因为林逋不仅精准突出影 “疏” 香 “暗” 的梅花异于桃杏的个性特征,巧妙通过枝影 “横斜” 伸展的构图使画面产生动态,还别出心裁地取时于月下、取地于水边,生动描绘出 “这一株” 寒梅在朦胧月色下、清浅小河边顾影自怜、孤芳自赏的风采神韵。
(待续)
我们将《宋文同墨竹图苏轼题》、《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卷》、《宋赵昌岁朝图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宋文同墨竹图苏轼题》、《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卷》、《宋赵昌岁朝图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41298028474073663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41298028474073663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41298028474073663"></script>1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现货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