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刘禹锡,总绕不开他 “沉舟侧畔千帆过” 的豁达,或是 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 的清高。
这位历经贬谪却始终不改气节的唐代诗人,特别爱用草木寄情,而《庭竹》这首小诗,没有豪言壮语,只用寥寥四句,就把竹子的品格写透了,更藏着他心中君子该有的模样。
《庭竹》
唐·刘禹锡
露涤铅粉节,风摇青玉枝。
依依似君子,无地不相宜。
“露涤铅粉节,风摇青玉枝”,开篇两句读来就像亲眼看见庭院里的竹子 —— 清晨的露水,把竹节洗得干干净净,没有一点多余的尘垢;
微风一吹,青色的枝叶轻轻摇晃,像玉石雕琢的一样,透着清爽劲儿。
这里的 “铅粉” 不是装饰,反而是指那些附着在竹节上的杂质,露水一洗,就露出了竹子本来的模样。
刘禹锡写竹,不刻意渲染姿态,只抓两个细节:洁净的竹节、青翠的枝叶,这正是君子的第一层特质 —— 纯粹。
君子就该像竹子这样,去掉外在的浮华,守住本心的干净。
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,都不沾染世俗的污垢,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澈。
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到偏远之地,官场的尔虞我诈、世俗的趋炎附势,就像附着在竹节上的 “铅粉”,可他从没被这些东西缠上,始终活得清清白白,就像诗里被露水洗涤过的竹节,透着一股不容玷污的劲儿。
接着往下读,“依依似君子,无地不相宜”,这两句是全诗的灵魂,把竹和君子的关联说透了。
“依依” 不是柔弱,是竹子枝叶相依的样子,透着谦和有礼的气度,就像君子待人接物时的温厚;
而 “无地不相宜”,更是把竹子的韧性写绝了 —— 不管种在什么地方,哪怕是贫瘠的土地、偏僻的角落,它都能扎根生长,保持青翠挺拔,从不会因为环境恶劣就枯萎变形。
这正是刘禹锡想借竹子说的君子品格:坚守本心,更能适应环境。
君子不是非要待在优越的地方才能成事,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都能守住自己的气节,同时又能从容适应,不抱怨、不颓丧。
刘禹锡被贬到朗州、连州等地,环境偏远艰苦,可他从没消沉,反而写下了大量诗文,就像诗里的竹子,不管种在哪,都能活出君子的模样。
图片
而且竹子的 “无地不相宜”,不是随波逐流,是在适应中保持本真。
它不会因为长在庭院就变得娇贵,也不会因为长在荒野就变得粗鄙,始终是青色的枝干、洁净的竹节,这和君子 “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” 的操守不谋而合。
刘禹锡在官场起起落落,哪怕被排挤、被打压,也从没改变自己的立场,不谄媚权贵,不随波逐流,就像这庭竹,无论风怎么吹,枝叶怎么摇,根基始终稳稳的,品格始终如一。
这首诗里的竹,不只是庭院里的一道风景,更是刘禹锡的自画像。
他写竹的洁净,是在说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守;写竹的 “无地不相宜”,是在说自己历经坎坷却始终豁达的心态。
在他眼里,君子就该像竹子这样:既有 “露涤铅粉节” 的纯粹本心,又有 “无地不相宜” 的适应能力;既要有挺拔的风骨,又要有谦和的气度。
其实刘禹锡想传递的道理很简单:做人,要像竹子一样,先守住内心的干净,不被外界的杂质污染;再培养适应环境的韧性,不管身处什么境遇,都能从容应对。
不用刻意追求优越的条件,也不用抱怨环境的恶劣,只要本心不变、风骨不改,在哪里都能活出君子的模样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现货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